粟裕,新中国十大将之首,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阵营中最为璀璨的军事将领之一。近年来,关注粟裕的人数日益增多,他被誉为“战神”。
确实,在解放战争期间,粟裕以其卓越的战功著称,他所指挥或参与的战役在三年间几乎部部堪称经典之作。
1946年6月,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,粟裕将军在7月至8月间,挥师疆场,打响了闻名遐迩的战役。“七战七捷”(苏中战役)。
次年5月,更显赫孟良崮战役作为国民党“五大主力”中的领军部队,整74师的全军覆没,堪称为国共两军士气此消彼长的一个关键转折点。
1948年9月,粟裕再立新功。济南战役,此役标志着三大战役的“序章”,其战略价值尤为显著。继而,便是淮海战、渡江战、上海战等。
渡江战役
每一场战斗均足以载入史册,更遑论一身兼备,"战神"之名当之无愧。
究竟粟裕为何总能取得胜利?这究竟是天赋的功劳,还是勤勉的结果?
本周分享三原因:粟裕的知兵、谨慎和奇谋。
知兵
粟裕的“知兵”之第一层含义,关乎如何修炼成为一名卓越的战士。
此言初听或许略显空洞,实则揭示了粟裕的成长轨迹:他起初磨砺成一名优秀的士兵,继而蜕变为一位杰出的将领;而一位卓越的将领之所以能够运用兵力如神,关键在于他麾下拥有一支优秀的士兵队伍。
商场中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创意若无执行力为辅,不过是空中楼阁。”
在沙场之上,粟裕以“奇计”闻名,其根源却在于他对兵法的深刻理解。他不仅深知我军士兵的特长与优势,而且洞悉敌方军队的薄弱环节。若是缺乏这样的认知,再精妙的策略也可能变成鲁莽的举动,沦为笑谈。
粟裕未曾踏入军校之门,他的军旅生涯始于入伍之际。在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,这种情况并不罕见。在中共十大将军中,排名前三的将领:粟裕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。未曾踏入军校之门。粟裕与黄克诚同乡湖南,均毕业于师范院校。徐海东则出身于贫苦之家,曾担任窑工长达11年之久。
粟裕参军部队非凡。叶挺24师他以一名学员的身份,在教导大队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学习时光。尽管时间看似短暂,但对于一个有潜力的青年而言,这已足够。当时的黄埔军校学生,学时也仅有大约七个月,其中实操训练占据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。归根结底,师傅只是引路人,真正的修行还需依靠个人的努力。
叶挺24师是南昌起义作为主力部队之一,粟裕亦投身其中。彼时,他尚为一名班长,然而其肩负的职责至关重要——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队成员。
在电影《建军大业》中,呈现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:1927年5月,南昌起义的前夕,中共在武汉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五大。会上,陈独秀、蔡和森、瞿秋白、毛泽东等杰出领导人悉数出席。而负责守卫会场大门的,则是粟裕与林彪这两位英勇的战士。
电影《建军大业》
刘昊然饰左边的粟裕。
这无疑是电影中的戏剧化呈现手法。当时,林彪身为作战部队的连级指挥官,实难想象他会负责“守大门”的任务。然而,对于粟裕而言,这样的角色则显得更为合理。
南昌起义南征广州的征程受挫之后,粟裕毅然随朱德、陈毅踏上了井冈山的征途。凭借卓越的战功,他一路攀升,从营长、团长到师长,官职不断晋升。红七军团参谋长。
粟裕的枪法
某日,粟裕莅临靶场进行视察,只见战士们枪枪命中,士气高昂,期待着首长的赞誉。
粟裕沉默不语,取过一支枪械,将一枚银元置于枪口,随后镇定自若地举枪瞄准,精准射击,目标被击中,而银元却稳稳地悬在空中。
表演结束后,粟裕便离去了,战士们迅速敛去那一份得意之情,脚踏实地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训练中。
粟裕的力气
新中国成立之际,粟裕前往苏联接受治疗与休养。在那段时期,疗养院的按摩师竟忍不住与粟裕一较高下,腕力较量。然而,无论何次对决,皆以粟裕获胜告终。
一位以腕力为生的按摩医师,竟不敌四十有余的患者,由此可见粟裕的功底之深厚。
粟裕的脚力
该篇章讲述的是在历经七战七捷的第二个回合过后,面对国民党军所部六个旅团的围攻企图,安海城池面临严峻考验。经过深思熟虑与精算,粟裕将军断定硬拼并非良策,遂决定采取战略撤退,以保全我军实力。
他无法独立作出决策,而华中局设在距离180公里之外的淮安,两地之间并无电报或电话的通讯联系。
粟裕携一警卫员即刻启程,起初骑行摩托车,继而又改以奔跑,途中偶遇自行车,遂换骑片刻,后又转为划船。离船后,又继续奔跑,终以一日一夜之速抵达淮安。
射击精准,力大无穷,行动敏捷,驾驭各类交通工具游刃有余,粟裕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战士,简直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“特种兵”。
长途奔袭,正是粟裕的招牌绝技,这一技艺非独属于他个人,其麾下士兵亦然。所谓的奇谋,通常源于深远的奔袭策略,能够跨越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,展现出惊人的速度,巧妙地选择出人意料的路径,从而化身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奇兵。
在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粟裕将军率部在江南敌后展开游击战。他时常叮嘱战士们在每晚必须洗净双脚,鉴于新四军并无汽车与摩托代步,每一次长途奔袭全赖双足之力。因此,妥善保护双脚,即是保障了部队的行动敏捷与机动性。
在与日本人的战斗中,粟裕获得了诸多启示,尤其是深刻认识到士兵个体素质的关键作用。相较之下,与伪军交战与对抗日军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,其中显著的区别便在于士兵的个人能力。因此,粟裕不止一次地强调士兵的文化素质问题,并在战斗的空隙期间积极开展军事轮训。此外,他还特意成立了教导队,旨在专门培育军事骨干。
粟裕善谋善战,基础是先知兵,再练兵,后用兵。。
谨慎
粟裕与林彪可谓同出一辙,皆以智慧成就勇猛。这里的“智”,其根基在于周密的筹划与反复的推敲。
审慎并非等同于胆怯,胆怯源于性格,而审慎则是一种心态。粟裕在战斗中的心态颇有几分商界之风,盈利之时追求利润最大化,亏损之际力求减少损失,总之,他的策略便是精明计算。
粟裕曾在江南与日军进行游击战时言道:即便在激战中仅击毙一名敌军,或仅缴获一支武器,亦是胜利。
不赔,赚多少都赚。
不容轻视这一谨慎的态度,它在无形之中逐渐累积。当年,日本少将南部襄吉率部在苏北对新四军展开“扫荡”,其麾下的第12旅团起初拥有5600名士兵。尽管在与粟裕交战的过程中,南部襄吉屡屡仅以小胜收场,但数年之间,他竟损失了5000余名日军士兵。即便是在不断补充兵员的情况下,第12旅团的人数最终也仅维持在3700人左右。
粟裕谨慎的另一体现。细节决定成败。
经典案例:粟裕的宿营安排。
位置
粟裕挑选的驻扎地点,既非繁盛的大村,以免道路纵横不便防守,亦非人迹罕至的荒野,以防集合与撤退的不便。总之,理想的营地应当是既便于防守又易于撤退的所在。
布局
露营通常被划分为五个互不相连的区域,其中央为一区,其余四面各设一区。若遭遇攻击,中央区域将负责就地抵御,而其余四个区域则需迅速撤离。
纪律
粟裕对宿营条件的要求极为严格,严禁使用明火,严禁喧哗,并对枪支实施严密管理,以防误伤。在撤退之际,必须带走所有“生活垃圾”,甚至连排泄物也不例外,必须装入袋中带走。正是由于粟裕深谙兵法,他本人曾通过分析日军排泄物的痕迹,精确地推断出敌军动向。
直觉。
在抗日战争的开端,粟裕肩负重任,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逾四百勇士,深入苏南敌后。一日夜晚,支队于皖东南一县城周边安营扎寨。当夜半时分,粟裕突然下达紧急撤退的命令。众人皆以为敌军将至,然而粟裕却表示并无敌踪,他经过对周边敌情的深入分析,判断此宿营地可能已被敌人察觉。翌日黎明,原宿营地果然遭受了日军飞机的轰炸。
在那次抗战晚期的交锋中,粟裕率军南下,于皖南茂林对国民党军的52师发动围歼。粟裕亲临一山峰,现场指挥作战,透过望远镜观察,他察觉到对面的山巅正部署着炮火阵地。直觉告诉他,敌方必定也已意识到他所在之地乃一绝佳的指挥所,于是他迅速撤出。然而,他方才撤离不久,敌军的炮弹便精准地落在了他刚刚离开的山巅之上。
由此可见,唯有保持谨慎,方能避免亏损;在此基础上,方可实现盈利,乃至大获丰收。
必须重申,谨慎并非性格使然,而是一种心态。事实上,粟裕的性格颇具“豪迈”之姿。
在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的硝烟弥漫之际,我们屡屡目睹令人动容的一幕幕:个别或数名解放军勇士,凭借过人的勇气与智谋,成功俘虏敌人,人数往往多达数十,甚至上百。
早年,粟裕大将便曾从事此类工作,那是在红军的烽火岁月里。
那是1928年6月,距“朱毛会师”仅两个月,粟裕身为28团(南昌起义的部队)的一名连长。
在老七溪岭的激战中,粟连长身先士卒,奋勇攀登,最终仅九名战士能紧随其后。粟裕并未逗留,他留下六名战士坚守制高点,而自己则带领剩余的三人勇闯敌阵,高声喝道:“放下武器!你们已被我们俘虏!”
对局势尚未完全明了的敌军,陆续放下了手中的武器,而粟裕则凭借其非凡的胆识,成功“赌”赢了这一回合。
末了,还需补充一点,粟裕的审慎主要体现于战前的策划阶段,然而战火一旦点燃,他的决断力便毫不含糊。他曾严令部队,在执行大规模兵团作战时,不得上报伤亡数据,以防此类信息干扰作战指令的有效执行。
犹豫的代价对粟裕而言,记忆犹新,痛彻心扉。1935年,怀玉山之巅,红10军团因军团长刘畴西的踌躇不前,未能成功撕破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。刘畴西与方志敏不幸被俘,唯有时任参谋长的粟裕,率领一支精锐小队成功突围。详情可参阅《“大决战”中的复仇之战》。
在战前保持谨慎,战时则迅速决断,辅以对敌我双方的深刻了解,这正是粟裕能制定出奇制胜策略的基石所在。
奇谋
粟裕将军的谋略独到,其中蕴含着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战术。一是“敌进我进”,二是“猛虎掏心”。
敌进我进,乍听之下似乎与毛泽东所提出的“敌进我退”的游击战原则相悖,实则二者并无矛盾。所谓“敌进我退”,其核心在于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,以保存自身实力,待机而动。而粟裕所倡导的“敌进我进”,则是指在撤退过程中,迎着敌人前进,巧妙地从敌人的缝隙中出奇制胜。在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的战役中,第二次和第四次渡河行动,正是“敌进我进”策略的生动体现。
“猛虎掏心”一语,意指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,或是敌众我寡的形势下,我们应集中优势兵力,对敌方最核心或最强大的部分发起攻击。固然强敌难以对付,然而它们往往因自恃强大而放松警惕,此时我们往往能以奇兵制胜。一旦敌方“心”脏被击破,即便其“身体”依然健壮,也难以维系整体战斗力。
1939年1月奇袭官陡门此乃粟裕“成名之作”中的佼佼者,堪称猛虎掏心的典范。
官陡门,在当时日军的棋盘式据点网络中,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,其防御工事亦堪称坚固。然而,其所谓的“软肋”在于,驻守此地的不复是日军,而是由300名伪军组成的守备力量。
粟裕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关键时机,率领新四军二支队,连续三天三夜长途奔袭,出其不意地给予敌人重创。从战斗打响到落幕,整个过程不过8分钟,即便包括清扫战场,总共也不到20分钟。
真是既“奇”又“快”,宛如现代所描述的特种兵战术一般。
猛虎掏心的策略,另有一番巧妙演绎,即奇袭与中心突破相结合。此战术的典范,可追溯至粟裕指挥的一场经典战例——黄桥决战,该战役中我军成功歼敌逾万。
此战于1940年9月拉开帷幕,标志着粟裕将军在红军生涯结束后,首次领衔指挥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兵团战役。
彼时,粟裕若欲固守黄桥,势必要先击败姜堰之敌。他巧妙地施展了“调虎离山”之计,佯攻海安,成功引诱姜堰国民党驻军中的4个团离开阵地。
随后,我们组建了一支敢死队,毅然忽略了对碉堡群的围攻,径直深入姜堰镇核心地带,对敌人的指挥中心发动了突然袭击。指挥中心的陷落,使得整个守军瞬间陷入“瘫痪”,而新四军在此战中成功击毙敌人千余人。
奇谋的介绍至此告一段落,剩余的篇幅将留予孟良崮战役的详细阐述。这场战役无疑是粟裕“奇谋”策略的典范之作。
孟良崮
在孟良崮战役中,粟裕巧妙运用了至少三计精妙的“奇谋”:猛攻敌军要害、敌进我亦进、天降神兵。
先提及“猛虎掏心”,尽管这一战术乃粟裕所惯用,然而此次情形却迥然不同,敌方亦施以猛虎掏心的策略。
那是在1947年5月,一场激战在山东的土地上展开。国民党将领顾祝同指挥着24个整编师,总计约60万大军,他们被编成了三个兵团,与陈毅、粟裕所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对峙。
粟裕与陈毅
5月11日,汤恩伯指挥的第1兵团果断出击。鉴于我方侦察部门获悉华野指挥部位于坦埠,他们迅速制定了一套精妙的作战计划。侧翼诱敌,中央突破的袭击计划。
此计划周密详尽,首遣两支精锐整编师迂回至华野阵地前沿,诱使粟裕率军前来迎战。继而以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作为中军,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与李天霞的整编83师分列两侧,共同实施中央突破战术,直指华野指挥中枢。
奇袭之道,速战为上。因此,汤恩伯并未等待第2、3兵团的协同行动,而是率先率军出发。
汤恩伯在情报工作上表现卓越,这才催生了那场出人意料的突袭策略。然而,粟裕的情报小组同样实力非凡,他们成功截获了这一计划。
华野指挥部的成员们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,彼时,多数人的看法是——“将计就计”为避敌锐气,指挥中心迅速作出撤退决策,随后趁势一举击溃了汤恩伯所部诱敌的两个整编师,亦可谓战果颇丰。
粟裕一语惊人,众人无不震惊:“坚决不撤退,亦不后退,便与74师正面交锋!”
这正是,采取中央突破的策略,应对对方的中央突破;运用猛虎掏心的手段,对抗猛虎掏心的攻势!
第二步,行军要求高。“敌进我进”粟裕精心部署,调集了两支主力纵队,意图趁张灵甫、黄百韬、李天霞三部之间的空隙,巧妙地从中穿插,从而对整74师实施从两侧的包围。
两纵队指挥官后均成开国上将。叶飞和许世友两支部队于黄昏时分悄然启程,借助夜幕的掩护与浓雾的遮蔽,无声无息地潜入敌军阵地。
鉴于“缝隙”之狭小,两军之间的距离实则颇为邻近。74师实则已“察觉”到华野的部队,却误以为那是黄百韬或李天霞的麾下。这正是奇谋之妙,无人料想到粟裕竟然会选择退而不退,反而采取反攻的策略。
两翼合围既定,虽已形成三面夹击之势,然而粟裕尚有一计未施。“天降奇兵”断绝张灵甫退路。
这支潜藏于暗处的精锐之师,实乃毛泽东与粟裕共同精心锻造的杰作。
在汤恩伯着手实施中央突破战略之前,华东野战军已派遣两支纵队分别向南推进至苏北及鲁南地区,旨在打乱国民党军紧密集结的阵线,以此制造有利于己方的战局机会。
然而,这份显得“略显急躁”的行动计划在毛泽东的“镇定”之下得以稳固,他迅速发出电报指示:“当前局势,敌方急于求成,而我方则不宜急于行动。”主席指挥作战之所以卓越,关键在于他深谙“洞察人心”这四个字的精髓。两天后,他再次向陈、粟发电:“首先,切勿急躁;其次,切勿分散兵力,只要主力保持完整,便始终存在击败敌人的可能。”
于是,粟裕下令暂停了那两支正南下的纵队行动,然而,他并未允许王必成第六纵队并未撤退至后方,而是选择就地隐蔽,静待时机。因此,6纵成为了截断张灵甫退路的神秘力量。
张灵甫面临何种对策?众所周知,他已攀登至那座布满岩石、缺乏水源、重型装备无法通行的孟良崮。
非昏招,亦非迫不得已。
张灵甫若选择强行突围,理论上他有很大的机会成功突破重围,尽管会遭受一定的损失,但不会像在孟良崮那般遭遇全军覆没的惨状,而他本人也未必会丧命。
张灵甫正面交锋,招数是:坚守待援,中心突破他意图凭借整74师的实力,将华东野战军牢牢束缚于孟良崮一带,进而为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创造有利战机。“反包围”这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机遇。在这里与华野进行决战,这不正是国民革命军战士们梦寐以求的时刻吗?
遗憾的是,国军内部的将士思想并未达成一致。在张灵甫的左侧,黄百韬所部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,他们以不顾一切的态势猛攻,华野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,才得以坚守住防线。黄百韬本人也遭受了至少一个团的损失。然而,在张灵甫的右侧,李天霞率领的83师,却仅部署了一个团进行象征性的防御。
上图示,张灵甫右翼敞开。
尽管如此,华野当时的局势仍旧险峻,鉴于国民党外围部队大多与孟良崮相隔仅一日至两日的路程。
从5月13日晚对孟良崮的进攻持续至15日下午的总攻阶段,尽管两天的时间即将告罄,华东野战军依然未能彻底击溃整74师。
陈毅与粟裕均数日数夜未曾合眼,于16日凌晨一时再次发起猛烈的总攻。当时,粟裕曾拟定计策,若拂晓之前未能攻克孟良崮,便只能撤退,否则恐遭敌人反包围。
孟良崮战役胜利时间。5月16日16:00,打了将近3天。
难道是陈毅和粟裕的计算出现了偏差?或者是国民党的反包围策略出了问题?实际上,原因并不复杂:解放军在阻截援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,而国民党的援军则显得不够坚定。
在涟水战役的硝烟中,张灵甫孤军奋战,仅率6个团对阵华野的28个团,孤立无援,致使整74师遭受重创,兵员损耗,士气亦遭受严重打击。
战后,张灵甫在一份致同僚的电报中言道:“时日无多,恐终老无归宿,不知阁下有何高见?”
孟良崮战役非张灵甫独败。
国共两军士气对决始于此战。
线下配资,杠杆买股票,配资炒股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